3月6日消息,上月月底,英國電池初創(chuàng)企業(yè)Volklec宣布,其已與亞洲大型電池供應商遠東電池(FEB)達成獨家許可協議,將使用后者的技術,生產先進的鋰離子電池。
從協議來看,Volklec將務實地分兩步走,從小動力和領域試水,然后過渡到大動力電池的生產。
具體來看,今年晚些時候,在遠東電池的專家交付合作團隊的支持下,Volklec將利用英國電池工業(yè)化中心(UKBIC)現有的100MWh生產線開始生產兩種規(guī)格的2170圓柱形電池。首先投入生產的將是經過驗證的、使用NMC化學的緊湊型圓柱形電池,用于電動自行車和儲能領域。
而從明年開始,Volklec不僅計劃于2026年底之前在UKBIC安裝一條新的1GWh生產線來生產2170圓柱形電池,而且計劃在這一年推出新的動力電池,主要目標是用于汽車、航空航天、船舶和非公路領域。
不僅如此,Volklec還擁有更宏大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利用遠東電池的工程師、制造專業(yè)技術以及原材料供應,投資超過1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93.48億元),在英國建設一座產能達10GWh的超級工廠,到2030年創(chuàng)造1000多個工作崗位。
歐洲本土化動力電池的新希望
說Volklec是一家初創(chuàng)電池企業(yè),那它有多“新”呢?據了解,該公司成立于2024年5月15日,總部位于英國考文垂,成立之初得到了英國投資公司Frontive Group的支持。
Frontive Group這家公司有過投資電池領域的經驗,但是是失敗的經驗。該公司曾經投資了昔日的英國電池“新星”Britishvolt,并在其陷入破產管理程序事試圖通過收購使Britishvolt走出困境,但最終未能成功,Britishvolt也以倒閉收場,導致英國的本土電池企業(yè)未能成功。
Frontive Group再投資Volklec,頗有一種對電池愛得深沉的感覺。不過,從Volklec執(zhí)行董事Phil Popham的發(fā)言來看,該公司似乎顯得更加務實、謹慎。
據路透社報道,在Britishvolt和歐洲最大電池企業(yè)瑞典Northvolt這兩個前車之鑒上,Phil Popham希望能借鑒過去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包括電池生產是從小動力和儲能領域逐漸向大動力拓展,同時不會盲目建造電池工廠,而會在擁有了穩(wěn)定的客戶群體以及內部開發(fā)能力之后,才會考慮建造自己的超級電池工廠。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缺乏電池技術經驗的新企業(yè)來說,Volklec選擇引入擁有成熟技術和生產經驗的中國電池制造商合作,可以避免高風險研發(fā),快速切入市場,同時借助中國企業(yè)的全球資源優(yōu)勢提升競爭力。
資料顯示,遠東電池是遠東股份(600869)的核心子公司,立足新能源領域16年,具備電芯、模組、PACK到系統的全棧式自研儲能產品解決方案能力,目前累計為電動汽車裝機超過8萬臺,電動自行車銷量突破300萬輛。
英國本土目前有兩個運營中的電池工廠,包括一個由捷豹路虎(JLR)的母公司塔塔(Tata)運營的工廠,以及由遠景動力運營的一個超級電池工廠。如果Volklec的建廠計劃最終能夠順利進行并成功落地,Volklec不僅將成為2023年Britishvolt倒閉后,英國唯一一家大型獨立的電池制造商,而且有望取代當前仍岌岌可危的Northvolt,成為歐洲本土化動力電池的新希望。
中國電池企業(yè)技術輸出戰(zhàn)略全球擴張
Volklec與遠東電池的技術合作并非孤例,而是中國電池產業(yè)技術輸出戰(zhàn)略的又一樣本。近年來,隨著全球新能源轉型加速,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中國企業(yè)憑借規(guī)模化生產與成本控制優(yōu)勢,正加速從“制造輸出”轉向“技術輸出”。
此前已有多家頭部電池企業(yè)通過技術授權合作的模式完善海外戰(zhàn)略布局。
寧德時代:因其與福特在美國的合資電池工廠屢次受阻,寧德時代開創(chuàng)了技術授權合作模式,并稱之為LRS模式,目前已與福特、特斯拉、通用等達成合作。
弗迪電池:2024年2月8日,博格華納與弗迪電池簽署了為期8年的戰(zhàn)略合作協議,由此獲得將在歐洲、美洲及亞太部分地區(qū)擁有使用刀片電芯為商用車本地化生產LFP電池包的權利。同時,博格華納還將獲得弗迪電池授權使用其電池包設計和制造過程相關的知識產權。
億緯鋰能:其將收取授權許可費的合作模式稱之為CLS 模式,目前已落地ACT公司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的項目。該公司由億緯鋰能全資子公司億緯美國與 戴姆勒卡車、帕卡及康明斯合資成立,計劃生產方形磷酸鐵鋰電池,主要應用于指定的北美商用車領域,年產能約為21GWh。
從本質上來說,中國電池企業(yè)的技術輸出,本質上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重構的必然選擇。一方面,海外市場對電池產能的迫切需求與本土技術瓶頸形成矛盾,為中國企業(yè)的技術提供了窗口期;另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倒逼中國企業(yè)通過授權等模式規(guī)避貿易壁壘。
通過技術授權模式,中國電池產業(yè)加速從“世界工廠”向“技術樞紐”轉型,同時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融入全球供應鏈,推動全球能源轉型進程。但是,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技術本土化適配、知識產權管理等風險,是技術授權模式下需要直面的挑戰(zhàn)。